宋代的佛教与茶
来源:《中国宗教》
时间:2022-03-02 14:55:37
  
  茶与僧人因缘甚深,僧人是中国最早饮茶的社会群体之一。敦煌文献《茶酒论》说:“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明(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这简单几句话,切实道出了茶与禅寺佛僧的因缘。
  一般认为,佛教饮茶的最早记录在晋朝,如《茶经》中记载的敦煌隐者单道开,但对此人是否为僧人及所饮是否为茶等尚存争议。《茶经》引用《续名僧传》说刘宋的释法瑶被人请住于小山寺,经常将茶与饭一起食用,后来活到了79岁。“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它首先从中国南方开始饮用,逐渐传入北方。东魏杨炫之所撰的佛教典籍《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多处北人刚接触时嘲笑饮茶的例子及建寺功德主爱饮茶的故事。如尚书令王肃,北魏太和十八年(495)从南方北投北魏,后来得到重用,就造了正觉寺。他刚到北国的时候,不食羊肉及奶酪等北方的食物,饿了吃鲫鱼羹,渴了饮茗汁(茶水),而且一次能饮一斗,被号为“漏巵”。这说明当时南方饮茶已经十分流行,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王肃的习惯不可能不影响到他所建的寺院,即便在北方,首先接受饮茶的依然可能是佛教徒。唐代饮茶僧人日益增多,禅坐僧尤其爱茶。据唐人封演记载,当时禅教大兴,学禅者要求少睡,又过午不食,但可以饮茶,于是僧人带着茶到处煮饮。饮茶可以止渴又少睡眠,于是人们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据说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曾召见过一个120岁的僧人,其唯一爱好就是饮茶,每天不下四五十碗,有时日达百余碗。蜀中名僧悟达国师也曾有与其他僧人共饮茶的事迹。
  宋僧饮茶相比唐人更加频繁。不但禅坐当中离不了茶,就是每日饭后也要饮茶。日常走访亲朋好友,往往一起举盏话茶;同参道友在寺宇相聚论道,也会开炉把茶;僧朋远游,诗友归来,同样以茶相奉。有时,僧人还会亲自为好友煮水点茶。点茶、吃茶,一边品尝茶的美味,一边观赏茶的美色,可谓人生一大享受。茶在养生健身的同时,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道德的最佳途径之一。法事活动与供养佛、菩萨、罗汉等,都要有茶。当然,高僧大德在登堂说法、机锋化人之时,一样少不了拿茶来说事。笔者略做统计,仅在《虚堂和尚语录》一部著作之中,就检索出40余处以茶说法的例子;仅一卷本的《杨岐方会和尚语录》中也有14处;而在日本入宋求法僧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一书中,更是无处不见迎请吃茶与互赠茶与茶药的记载。宋僧饮茶的频繁,使他们连外出参学之时都必须带着茶筒与茶盏等茶器。对此,《禅苑清规》中有规定,如:
  辨道具:将入丛林,先辨道具。所谓为山笠、拄杖……如茶器,并其余衣物。
  装包:……笠子内安圣像、经文、茶器之类……如便挂搭……先取净缾、茶筒、枕头安笠内……相看毕,挂钵安被于僧堂内,茶筒、文字置寮中案上。
  两处引文的内容是讲僧众在外出参学前如何打理自己的行李,以及到达之后放置行李内物品的次序和位置。在僧人外出所携带的少量物件中,竟然包括了几件茶器,还于清规中详细规定装包的方法和挂单时搁放的位置,可见僧人们的饮茶十分频繁。
  因为饮茶,寺院也开始种茶,宋代寺院植茶更进一步增多。据记载,岳阳白鹤寺附近的山上种有千余棵茶树,被人名为“白鹤山茶”。此茶以寺旁甘水井的水煎点之后,气成白鹤飞舞,色香具足。临安一带的寺院大多产茶,如钱塘宝云庵产“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白云茶”,宝严院垂云亭也产茶。其中以“白云茶”最为知名,苏轼及林和靖都为它写过诗。“宝云茶”“香林茶”与“白云茶”就是现在杭州龙井绿茶的前身。天台山华顶智者大师曾经安居过的地方“茶树成林”,当种茶不少。宋代最知名的茶要数福建的北宛茶,那里的寺院同样也种茶,号为“石岩白”(唐宋时“石乳”类名茶之一),连北宋著名的茶学家、《茶录》一书的作者蔡襄(1012-1067)喝了之后都记忆犹深。宋代政府对茶严格管制,买卖茶叶皆需通过官府,寺院产茶五百斤以上也要像普通民众一样交税,这也反映出当时寺院产茶的盛行。湖南洞庭湖周围寺院产“水月茶”,还曾为贡品,颇为一时所贵。除了上述所知的寺院,还有江西瑞州寺院、九华山化城寺、越州佛寺、浙江长兴佛寺等,都自行植茶并享有好誉。寺院植茶习惯今天犹未断绝,中国南方山区的寺院多数还都有自己的茶园。
  种茶,自然有僧人要出坡采茶。雪窦重显禅师(980-1052)撰写的《明觉禅师语录》中数次提到了僧人摘茶;南宋普济禅师的《五灯全书》记载湖南武攸云山别云峰十虚竺禅师以机锋形式度人时说“山僧今日摘茶忙”,说明他们是有摘茶活动的;兴化龙珠森鉴彻禅师在依止忞于广润学禅的时候,也在茶园中被师父以摘茶为契机来了一场即时考察;《虚堂和尚语录》中也有采茶记录。
  饮茶欢喜便禁不住诗兴大发,有唐一代,共有30多位诗僧创作的130多首茶诗出现。宋代茶僧同样写诗弄词,也留下不少相关的诗词。如《虚堂和尚语录》中就有多首茶诗,宋僧慧洪(1071-1128)的《石门文字禅》中更有多达十几首的茶诗。宋代诗僧的茶诗多反映饮茶中的生活现象,与茶文化的大发展有密切关系。宋代寺院的禅与茶吸引着广大文人墨客、官僚士夫,他们与高僧逸人的交往也造就了为数众多的茶诗茶词。僧人的饮茶还成为画家创作的灵感,唐代阎立本的名画《萧翼赚兰亭图》表现的就是僧人与居士饮茶畅谈的场面,南宋画家刘松年的《碾茶图》也出现了僧人饮茶的场面。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皇帝很喜欢到寺院设宴,与臣属、僧人共同吃茶用膳。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十五的上元节,正是传统的新年期间,皇帝没有在宫内酒宴,却到相国寺与近臣们一起宴饮直到夜半而归。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普通民众不但常到寺院烧香礼佛获求心理的安慰,也在这里饮茶用餐、参观游乐。相国寺的“万姓交易”规模极大,闻名四方,直到南宋,遗民孟元老还在怀念留恋。帝京寺院如此,地方繁华城市的寺院也一样。宋代的成都大慈寺以庄严的寺宇、精美的雕塑与壁画闻名四方,远近凡俗皆纷沓而至,于是寺院周围商贾云集、茶坊药房林立,乃至占卜算命、奇货杂耍,无不充斥其中。
  事实上,在中国第一个禅寺清规中就已经纳入了相应的茶礼仪规,只是当时的饮茶尚不及宋代繁盛,所以内容并不是很多。到了宋代,丛林生活已经完全与饮茶融为一体。北宋的真定宗赜法师出生于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从其出生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禅苑清规》编修的时间)这47年时间里,正是宋代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禅苑清规》中记载了许多茶会与茶礼的内容。《禅苑清规》共十卷,每卷下列若干的主题(可以算作“节”),对禅僧日常生活起居、法事活动的制度,僧职人员的安排、设立及其职责,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详细说明,是一部宋代中国佛教禅寺的组织体系及行为管理规范著作。《禅苑清规》内容丰富,涉及的寺院制度十分广泛,茶礼是其中之一。该书6万5千余字,其中“茶”字共出现252次,是所有生活物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全书10卷77节内容中,有57节与茶礼相关。其中,直接谈茶会或茶礼的有4卷13节,部分内容涉及茶会与茶礼的有9卷40节,文中虽没有出现“茶”字,但与茶会与茶礼相关的有4卷4节。简直可以说,《禅苑清规》就是一部“茶规”,禅寺茶礼主要体现在寺院举行的大小茶会与法事活动中。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元稹《茶》
  (来源:《中国宗教》2013.06)